欢迎使用Chilly主题

Sea summo mazim ex, ea errem eleifend definitionem vim. Ut nec hinc dolor possim mei ludus efficiendi ei sea summo mazim ex.

富贵险中求:这里是“聚宝盆”也是“地狱的入口”

富贵险中求:这里是“聚宝盆”也是“地狱的入口”

采矿和提炼的过程从来都是艰苦且危险的。印第安人有公共劳动的传统,印加帝国时期帮助修建了庞大的公路体系。西班牙殖民者从印加帝国学来这套,强迫当地人按照份额每周派人去矿山工作,以此向君主纳贡。“印第安人携家带小被从村社赶到山上去。每十个到那寒冷不毛之地去的人中就有七个是永远回不来的”,村社首领还有责任用18—50岁的人补充死去的土著役工的空缺。他们每天下到100多米深的矿井里,在近乎黑暗的环境中工作12个小时。最开始,印第安人每下矿工作一周就可以回到地上休息两周,后来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,“如果20个健康的印第安人在周一下矿,周六上来时会有一半人变成残疾”,一位愤怒的修士在给西班牙王室秘书的信中写道。多明我会的修士多明戈·德·圣托马斯(DomingodeSantoTomás)曾一针见血地称波托西是“地狱的入口”,它每年吞噬成千上万个印第安人。他恐怕没去过万卡维利卡,那里的开采环境比波托西还险恶:矿石四周的围岩松软、不坚固,经常有塌方的危险;更糟的是,矿内工作区常常充满有毒气体。不计其数的官方巡视员敦请西班牙王室关闭万卡维利卡,不管重申多少次,“水银的毒浸入到骨髓,使人全身发软,不断颤抖,一般不到4年工人就会死亡。”利益还是占了上风,西班牙对白银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。自从汞齐化法被推广使用后,工人在操作的每个阶段都难免有汞中毒的危险,为了使水银与矿石相结合,他们要光着脚在糊状物中踩来踩去,直到18世纪80年代才改由骡、马操作;在从汞合金蒸馏出水银时,工人也容易受到水银的毒害。就算用土著的熔炉炼银,捣碎矿石产生的诸多灰尘难免引起矽肺病,炼炉放出来的气体对人体也有害。石见银山遗迹里的“龙源寺间步”,“间步”即矿山的坑道,龙源寺间步于1715年开发白银生产是个高污染的行业,无论十六七世纪的拉美还是日本,当时但凡有矿工活过30岁,对日本人来说就算长寿,亲友会为他开宴庆祝。日本白银资源富饶,但它在16世纪之前属于“富而不自知”的状态,以日本战国时代后期、江户时代前期最大的银矿山石见银山(遗迹位于本州岛西南部,今岛根县大田市)为例,早在1309年该地即有采银痕迹,但它线年,日本人从朝鲜引入灰吹法使得白银可就地精炼,加之当时日本国内对白银需求量增大,石见银山开采量大增。在大名割据、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,谁拥有石见银山,就等于掌握了主动权,在大名们的争夺下,银山的所有权曾多次更迭,丰臣秀吉利用它消灭四国、九州、关东的割据势力,发动对朝战争,德川家康依靠从银山开掘出的大量白银,完成了能够开展朱印船贸易的原始积累。17世纪上半叶时,石见银山一地的开采量占全国年产量(200吨)的1/5。正当全日本如火如荼挖掘银矿,向中国出口时,来自各地矿工患病的报告频繁惊扰幕府高层,直到江户时代(1603—1867)末期才有人为矿工设计了一款“防尘口罩”,被亲切称之为“福面”(取“覆面”义,只是以“福”替代“覆”),人们先在铁丝网里塞上梅肉,然后用很薄的真丝包上制作成口罩,并在口罩表面涂抹柿油。据说“福面”的防尘效果很好,石见银山的矿工们通常会戴它在现场作业,这大概是至今仍能在石见银山遗迹看到梅树的原因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日本开始筹备为石见银山申遗,一般的矿山在被采掘后伤痕累累,比如被炸空后的波托西银山,死气沉沉、寸草不生,石见银山是少有的不用火药开山、不用汞齐化法、植树造林与开采炼银同步进行的矿山,加之人工开凿坑道,横向采掘,避免了对山体的破坏。2007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“对东西文明交流的贡献及创造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景观”为由,将石见银山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有人统计过,从1500年到1930年,全世界生产出来的白银达149.7亿盎司,约46.6万吨,四百多年时间里生产的白银,是以前4000多年所生产的白银的数倍到数十倍。从旧大陆到新大陆,从陆地到深海,数千年来,人类对银矿的探索从未停止,一直在拓展新边界……发布于:山东省

发表评论